国家重点支持国家级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四川省
企业技术中心
“双软企业”
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发展职业本科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 分类:行业动态
  • 作者:朱德全 杨磊
  • 来源:《中国教育报》
  • 发布时间:2021-11-02 13:51
  • 访问量:

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社会各领域发展的主题。为了更好实现这一国家愿景,职业教育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新使命,以职业本科教育发展为突破口,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技术人才培养与技能型社会建设为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撑。    职业本科对接高质量发展战略   以高水平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在“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能够极大程度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增强职业院校承接新型技术的转化和使用能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服务我国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能够优化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布局。一方面,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广泛开展职业本科教育,能够引领区域内产业布局,与已有职业院校形成差异互补的发展态势,并推进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在中小城市开展职业本科教育,能够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助力,提升中小城市的产业活力和经济承载能力。 第二,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可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当前,我国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普遍存在职业院校热情高涨,企业却不温不火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职业教育办学定位还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缺乏技术研发和转换的能动性。为此,需要诉诸国际上的典型经验,如学习德国奔驰、西门子等与大学联合开展“双元制”课程,引导我国研发型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本科学校办学,如试点合资办学、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成立技术研发所等,促进新型技术转化。鼓励企业、职业本科学校、科研机构围绕核心产业开展协同创新,可以增强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第三,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本科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后发优势,能够针对高职专科学校和普通本科学校专业设置的不足,针对当前我国市场紧缺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等开设相关专业,通过“专业链—人才链—职业链—创新链—产业链”的五链统整,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加快建成。   职业本科教育彰显教育理性   以体系建设服务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基本建成,但是在实践层面还存在一些现实困难,职业本科学校的数量占职业高等学校数量比重仅为1.8%,招生人数占全国普通本专科学校比重仅为0.5%。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完整地接受连贯的学历职业教育。 为此,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通过中高衔接、普职融通、职成转化,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首先,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维护法律权威、严格落实依法办学的有力彰显。《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明确表示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专科、本科层次的职业高等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为此,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落实依法办学,完善高等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能够推进建立职教高考制度,纠正教育评价唯分数的功利化倾向。一方面,深入贯彻“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业本科学校考试招生办法,继续探索多元化的分类考试制度,保障职业教育生源质量。另一方面,逐年降低职业本科学校在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例,招生向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专科学校倾斜,倒逼高中阶段落实好“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方针,确保职业教育人才供应链条的畅通。 再其次,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能够推动不同教育类型的交流合作,助力学习成果的互认转换。职业本科教育在层次上与普通本科教育和成人本科教育是对等的,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为探索三种不同教育类型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提供了可能,也为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技术性支持和实践依托。   职业本科教育践行社会责任   以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 长期以来,在“重学历轻技术”观念的影响下,大量不适合学术型教育的学生涌入普通高等教育,不断加剧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困境。在“体制偏好”的强化下,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高度聚集在办公室内,而制造业领域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仅为12.07%,一定程度引发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学历贬值”和技术岗位“职工荒”并存的就业难题。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9亿劳动人口中,技能人才占比仅为26%,未来5年内38个新职业人才缺口将超过9000万。同样以制造业为例,制造企业中高级技术人员占比,日本为40%,德国为60%,而我国则仅为5%,这一现状与我国要大力建设的“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的发展愿景相差甚远。 技能型社会劳动力需要根据技能层级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技能型人才(初级)、技术型人才(中级)和工程型人才(高级)。目前,我国工程型人才主要由“双一流”大学培育,从事工程研究与技术研发,供小于求;高职专科学校培养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中间层次的技术型人才,供不应求,长期存在缺口。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能够畅通“初级—中级—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路径,提升技术技能人才整体素质,推进技能型社会的建设进程。第一,能够将技术技能“长入”经济,通过扩大高端技术型人才规模,为建设制造强国、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提供人才支撑。第二,能够将技术技能“渗入”人心,变革我国“重智轻技”的人才观,纠正学术型人才过剩与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结构比例,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与创新,缓解人才就业供需失衡的困境。第三,能够将技术技能“汇入”生活、“融入”文化,职业本科学校的设立可以更加广泛地承担起在职员工、退役军人、城乡待业人员、残疾人等群体的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与大国工匠。   作者:朱德全 杨磊 (作者朱德全系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杨磊系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26日第5版 版名:职教周刊   声明:文章来自网络和媒体,仅为分享知识,版权属原作者或平台,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分享文章内容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    

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社会各领域发展的主题。为了更好实现这一国家愿景,职业教育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新使命,以职业本科教育发展为突破口,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技术人才培养与技能型社会建设为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撑。

 

 职业本科对接高质量发展战略

 

以高水平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在“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能够极大程度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增强职业院校承接新型技术的转化和使用能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服务我国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能够优化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布局。一方面,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广泛开展职业本科教育,能够引领区域内产业布局,与已有职业院校形成差异互补的发展态势,并推进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在中小城市开展职业本科教育,能够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助力,提升中小城市的产业活力和经济承载能力。

第二,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可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当前,我国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普遍存在职业院校热情高涨,企业却不温不火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职业教育办学定位还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缺乏技术研发和转换的能动性。为此,需要诉诸国际上的典型经验,如学习德国奔驰、西门子等与大学联合开展“双元制”课程,引导我国研发型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本科学校办学,如试点合资办学、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成立技术研发所等,促进新型技术转化。鼓励企业、职业本科学校、科研机构围绕核心产业开展协同创新,可以增强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第三,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本科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后发优势,能够针对高职专科学校和普通本科学校专业设置的不足,针对当前我国市场紧缺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等开设相关专业,通过“专业链—人才链—职业链—创新链—产业链”的五链统整,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加快建成。

 

职业本科教育彰显教育理性

 

以体系建设服务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基本建成,但是在实践层面还存在一些现实困难,职业本科学校的数量占职业高等学校数量比重仅为1.8%,招生人数占全国普通本专科学校比重仅为0.5%。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完整地接受连贯的学历职业教育。

为此,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通过中高衔接、普职融通、职成转化,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首先,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维护法律权威、严格落实依法办学的有力彰显。《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明确表示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专科、本科层次的职业高等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为此,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落实依法办学,完善高等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能够推进建立职教高考制度,纠正教育评价唯分数的功利化倾向。一方面,深入贯彻“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业本科学校考试招生办法,继续探索多元化的分类考试制度,保障职业教育生源质量。另一方面,逐年降低职业本科学校在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例,招生向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专科学校倾斜,倒逼高中阶段落实好“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方针,确保职业教育人才供应链条的畅通。

再其次,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能够推动不同教育类型的交流合作,助力学习成果的互认转换。职业本科教育在层次上与普通本科教育和成人本科教育是对等的,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为探索三种不同教育类型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提供了可能,也为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技术性支持和实践依托。

 

职业本科教育践行社会责任

 

以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

长期以来,在“重学历轻技术”观念的影响下,大量不适合学术型教育的学生涌入普通高等教育,不断加剧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困境。在“体制偏好”的强化下,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高度聚集在办公室内,而制造业领域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仅为12.07%,一定程度引发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学历贬值”和技术岗位“职工荒”并存的就业难题。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9亿劳动人口中,技能人才占比仅为26%,未来5年内38个新职业人才缺口将超过9000万。同样以制造业为例,制造企业中高级技术人员占比,日本为40%,德国为60%,而我国则仅为5%,这一现状与我国要大力建设的“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的发展愿景相差甚远。

技能型社会劳动力需要根据技能层级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技能型人才(初级)、技术型人才(中级)和工程型人才(高级)。目前,我国工程型人才主要由“双一流”大学培育,从事工程研究与技术研发,供小于求;高职专科学校培养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中间层次的技术型人才,供不应求,长期存在缺口。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能够畅通“初级—中级—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路径,提升技术技能人才整体素质,推进技能型社会的建设进程。第一,能够将技术技能“长入”经济,通过扩大高端技术型人才规模,为建设制造强国、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提供人才支撑。第二,能够将技术技能“渗入”人心,变革我国“重智轻技”的人才观,纠正学术型人才过剩与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结构比例,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与创新,缓解人才就业供需失衡的困境。第三,能够将技术技能“汇入”生活、“融入”文化,职业本科学校的设立可以更加广泛地承担起在职员工、退役军人、城乡待业人员、残疾人等群体的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与大国工匠。

 

作者:朱德全 杨磊

(作者朱德全系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杨磊系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26日第5版 版名:职教周刊

 

声明:文章来自网络和媒体,仅为分享知识,版权属原作者或平台,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分享文章内容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

 

 

关键词:

相关文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相关资讯

01/05/2024

检测手记 | 在桂地风光里守护隧道安全质量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地形地貌自古就是交通工程建设绕不开的话题, 桂东南丘陵地区多山的地理特征使隧道成为这里铁路上最常见的工程建筑物,其质量安全因此备受重视。此起彼伏的低山层层叠叠,云雾在群山间缭绕流转,星星点点的村落散落在山脚,河流和铁路向远方蜿蜒,绘就的山水画慢慢在眼前浮现。我们将在这画里对隧道的冷缝进行检测甄别,守护隧道安全质量。   什么是冷缝? 冷缝是隧道二衬浇筑中常见的施工问题,即隧道衬砌施工过程由于两次浇筑间隔时间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现场未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就进行后续混凝土施作,导致先后浇筑混凝土之间出现的弱结合面,表现为分层色差、软弱层、缝隙、月牙形闭合裂纹等。 隧道深邃且昏暗,光线在身后慢慢消散,我们在一处检测点停住了脚步,对铁路工务部门人工排查的疑似冷缝进行进一步检测,以区分为冷缝或非冷缝。通过登高设备,我们来到隧道顶部位置,连接线缆、开启设备、放置传感器支架、挥动敲击锤、采集数据......设备发出运转的低鸣声,敲击声在深邃的隧道里回荡,传感器捕捉着这些信息,通过无线传输到电脑,数据在屏幕上不断闪烁。一条条数据就这样产生,然后被上传、分析、保存,直到我们彻底看清这条冷缝的“面目”。 整个检测操作流程对我们来说已是得心应手,由于此次任务将对所有冷缝进行检测甄别,工作时间相对集中,要求设备具备很强的稳定性,我们携带的是由升拓检测自主研发的混凝土强度及冷缝检测仪,这款设备内置充电电池,满电量可供工作时间大于6小时,在无数次检测中都表现优异,发挥稳定,一如往常。   冷缝有什么危害? 混凝土裂缝型冷缝会破坏混凝土结构的完整性,导致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受到影响,因提供渗透和漏水的路径,引发钢筋锈蚀,以及可能导致混凝土的耐久性降低、美观和功能受损、维护成本增加等问题。除了裂缝型冷缝,此外剪切面冷缝、接缝冷缝、伸缩缝冷缝、施工缝冷缝、设备安装缝冷缝等冷缝类型也可能会带来强度和稳定性受损、渗水、腐蚀等问题。 冷缝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设备的检测精度直接关系着对冷缝的甄别。混凝土强度及冷缝检测仪基于弹性波理论,并创造性地以动弹性模量为中介,采用Sigmoid曲线回归抗压强度,推算结果稳定,具有很高的检测精度,一旁的同事说:"有没有问题,一测就知道" 。 就具体检测原理来讲,这款设备是采用了冲击弹性波作为检测媒介,由于冷缝的存在,当冲击弹性波在穿过冷缝时,会导致冲击弹性波的能量及速度发生变化。因此,分别采集冲击弹性波跨缝和不跨缝的信号,并将其对比,就可判断冷缝对二衬混凝土的影响大小。   "数字化发展让我们的工作更方便" 我和同事配合默契,对冷缝逐条进行检测。得益于这款仪器的可靠性和操作的灵活性,整个检测流程进行得非常顺利。而采集的数据,则被高效地存储和管理。我们可以将数据直接上传到由升拓检测自主开发的智慧试验与检测综合系统(STIMs),在这个系统平台上对数据进行存储、分析、管理、交互,实现了一体化的管理。数字化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检测效率,让我们的工作更方便,一线检测人对这一变化应该感受很深。   一天的工作结束后,我们从隧道中走出,远处的光线逐渐明亮。桂地的美丽风景再次展现在眼前,而我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进行着看似平凡却充满使命感的工作。每一次的敲击,不仅是为了对建筑工程隐患说“不”,更是为了筑起无数人生命安全的坚实防线。这是我们的故事,一段关于探索和守护的故事。    
检测手记 | 在桂地风光里守护隧道安全质量
View Article

11/04/2023

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程(桥梁)质量检测大赛圆满落幕!

11月13日,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程(桥梁)质量检测大赛在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顺利进行,来自东盟及“一带一路”国家职业院校及来华留学的选手们汇聚一堂,进行桥梁质量检测的职业技能比拼。升拓检测作为大赛支持单位,为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和钢筋间距检测比赛提供了技术、设备等系列支持,全面保障了比赛圆满举办!此次大赛是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职业教育合作领域的一项重要赛事,由中国 - 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处、贵州省教育厅主办,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承办。 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是中国与东盟国家最具代表性的政府间教育合作平台,为中国与东盟开展以教育为主、涵盖人文诸多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比赛以团体赛方式进行,分为理论竞赛和实操竞赛,包括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和钢筋间距检测和声波透射法检测桩身完整性两个赛项。 在实操比赛现场,选手们沉着冷静,操作有序得当,相互之间配合默契,展现出优异的职业技能水平。奖项设置单项奖和团体奖,最终在紧张角逐后决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升拓检测作为教育部“1+X路桥工程无损检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评价组织,长期与各高等院校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合作,助力高校进行职业教育数字化改革,在职业教育培训、产教融合发展方面有着完善的综合服务方案。下一步,升拓检测将继续开拓创新,与各高等院校深化交流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作出更大努力。  
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程(桥梁)质量检测大赛圆满落幕!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