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培优背景下专业群怎么建

  • 分类:新闻资讯
  • 作者:刘曲
  • 来源:《中国教育报》
  • 发布时间:2021-12-09 18:49
  • 访问量:

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把发展专科高职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而扎实推进中国特色专科高职学校高质量发展,重要举措之一就是以建设省域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为抓手。因此,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服务产业需求,科学规划专业布局,创新专业建设模式,合理组建专业群,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以专业群建设带动办学实力和水平提升,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举措,也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个思路组建专业群 第一,发挥优势,科学组建专业群。各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办学优势与特色,根据提质培优的内在要求及专业间的内在关联和逻辑,主动对接产业,找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映射关系,科学合理选择组群专业。要发挥学校龙头专业、示范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把其作为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并有计划地将单个专业优势拓展迁移到其他专业。在确定了核心专业后,要找到其他组群专业与核心专业的关联性,一方面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师、实践教学基地等是否具有相似性或共享性入手,进行合理分析;另一方面,从就业的相关度着手进行分析,如学前教育和早期教育专业,其就业对象均为低年龄段儿童,很多幼儿园设置了早教机构,需要既懂早教又懂幼教的教师,这两个专业就业相关度高,组群较为合适。 第二,顶层设计,整体统筹各项资源。专业群建设要始终站在“群”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将着力点放在整合现有专业、形成集群式专业结构上来,所有的建设内容都要围绕“集群”概念,不能以群内单个专业的发展作为专业群发展的指标。要理顺群内各专业之间的关系,有机设计、协调推进、放大集群优势,达到更高水平的建设目标。专业群在组建时,要始终明确,其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才培养的成效,即学生的专业成长,需要在以往培养的基础上再增值赋能,着力打通各个专业间的壁垒,集中优势资源,将学生最终培养成集几个专业核心能力于一身的综合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一人才能够实现在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就业岗位之间灵活迁移,满足社会某个领域人才的多样化、全面化需求。 第三,团队保障,确保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专业群的建设要整合校内外优秀师资力量,配备高水平带头人和教科研创新团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团队全面探索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的建设、教材和教法的改革等,最终培养大批满足产业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产出一批省级或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同时,还要积极探索专业群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成立由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四方共同组成的专业群建设委员会,跟踪行业技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动态调整课程与教学,提高专业群与产业所需岗位群的契合度,保持专业群可持续发展。   五个路径建好专业群 一是聚焦能力,实施“1+X”证书制度。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的复合能力目标,加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充分利用专业群内各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重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组建优秀专兼职教师队伍,实施基于岗位情境和工作导向的课程教学。其次,有计划地开展项目化、综合化实习实训。在校内外加强各专业岗位核心能力等专项化实习实训,通过顶岗实践等开展综合化实习,提升学生的复合能力。再其次,探索书证融通途径,有效落实“1+X”证书制度。要明确专业群“X”证书的名称和数量,有意识地在课程体系中融入证书相关知识,制定培训与考核计划,帮助学生获取职业等级证书。 二是产教融合,建立“政—行—校—企”四方联动协同育人机制。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是专业群建设的关键和难点,为充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应积极探索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与政府主管部门、行指委、相关企业等签署专业群人才培养协议,成立“协同培养”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并定期召开会议,协同制定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协同组建混编教学团队,开展教学、实训和实习活动,协同制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和专业评估机制,共同监督和评价育人结果。 三是对接岗位,构建“平台+模块+方向”课程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为实现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专业群建设中,应构建“基础能力培养的平台课程+核心能力培养的模块课程+复合能力培养的方向课程”的课程体系。平台类课程主要培养专业基础能力或通用能力,开设的课程为群内几个专业共享的基础课等;模块课程主要培养关键岗位的基本素质、核心能力、职业能力,依据专业分成不同模块,如群内有三个不同的专业,模块课程即三个专业最核心的课程;方向课程面向的是工作岗位群,培养岗位迁移能力,涉及的是群内几个专业有机整合各项实践能力的融通课程。三类课程逐层推进,有效落实“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人才培养要求。另外,为保证课程的有效性和适切性,还要制定相关保障课程实施的标准,可以融各专业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于课程标准,完善专业群内平台与模块课程标准,并聚集优势力量编制专业群方向课程标准。同时,依据专业需要研制实习实训相关质量标准和评价标准,如实训室建设标准、实训教材、师资培训手册等,还要紧紧抓住专业群建设契机,建设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及在线精品课程,真正做到通过专业群建设带动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提升。 四是课堂革命,纵深推进专业群教材和教法改革。在专业群教材建设上,一方面,实行教材分层规划管理制度,对接专业群所面对的岗位群需求,制定平台课程、模块课程、方向课程教材建设计划和任务。另一方面,健全三级教材选用制度,按照“院系申请—教材建设委员会审议—学校审批”的程序遴选教材,确保使用优秀教材。同时,建立三年大修订、每年小修订的教材动态更新调整机制,并与相关企业合作探索建立教材服务信息平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出版一批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等新形态教材。将各专业域教学优秀案例、前沿知识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材,与用人单位、合作企业、实践基地等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并探索开发“云教材、云课堂”,以满足专业群教学需要。在教法改革方面,要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联网+教学改革行动计划”。积极探索专业群内核心课程教师分工协作式模块化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广翻转课堂,同时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项目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完成各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五是专兼结合,打造国内一流的教学创新团队。首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专业群“双师型”团队的“高原高峰”。一方面,通过“内培外引”,实施“专业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等引进高层次人才或“柔性引进、聘请客座教授”等,优化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另一方面,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组建高素质“双师型”队伍。遴选知名行业大师、高技能人才组成“校企合作共同体”,形成“行业大师+高技能人才”领衔、“专业骨干+技术名人”主导、“青年教师+技术骨干”为主体的师资队伍格局,形成“固定岗”与“流动岗”结合、“双师”结构与“双师”能力兼优的国内一流教学创新团队。其次,完善制度,提升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水平。实施“专业教师兼任企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和“聘请高技术人才为客座教师”等,深化“双导师制”,提升团队的教学实践能力。同时,推行科研服务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团队的科研、服务创新能力,提高应用技术研发水平。建立师德考评制度,严格专兼职教师师德考评,力行师德规范。改革教师晋升和评价制度,破除“五唯”倾向,加大工作态度、教学能力评价权重,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将考核结果纳入职务晋升、职称评聘。

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把发展专科高职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而扎实推进中国特色专科高职学校高质量发展,重要举措之一就是以建设省域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为抓手。因此,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服务产业需求,科学规划专业布局,创新专业建设模式,合理组建专业群,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以专业群建设带动办学实力和水平提升,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举措,也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个思路组建专业群

第一,发挥优势,科学组建专业群。各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办学优势与特色,根据提质培优的内在要求及专业间的内在关联和逻辑,主动对接产业,找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映射关系,科学合理选择组群专业。要发挥学校龙头专业、示范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把其作为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并有计划地将单个专业优势拓展迁移到其他专业。在确定了核心专业后,要找到其他组群专业与核心专业的关联性,一方面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师、实践教学基地等是否具有相似性或共享性入手,进行合理分析;另一方面,从就业的相关度着手进行分析,如学前教育和早期教育专业,其就业对象均为低年龄段儿童,很多幼儿园设置了早教机构,需要既懂早教又懂幼教的教师,这两个专业就业相关度高,组群较为合适。

第二,顶层设计,整体统筹各项资源。专业群建设要始终站在“群”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将着力点放在整合现有专业、形成集群式专业结构上来,所有的建设内容都要围绕“集群”概念,不能以群内单个专业的发展作为专业群发展的指标。要理顺群内各专业之间的关系,有机设计、协调推进、放大集群优势,达到更高水平的建设目标。专业群在组建时,要始终明确,其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才培养的成效,即学生的专业成长,需要在以往培养的基础上再增值赋能,着力打通各个专业间的壁垒,集中优势资源,将学生最终培养成集几个专业核心能力于一身的综合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一人才能够实现在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就业岗位之间灵活迁移,满足社会某个领域人才的多样化、全面化需求。

第三,团队保障,确保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专业群的建设要整合校内外优秀师资力量,配备高水平带头人和教科研创新团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团队全面探索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的建设、教材和教法的改革等,最终培养大批满足产业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产出一批省级或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同时,还要积极探索专业群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成立由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四方共同组成的专业群建设委员会,跟踪行业技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动态调整课程与教学,提高专业群与产业所需岗位群的契合度,保持专业群可持续发展。

 

五个路径建好专业群

一是聚焦能力,实施“1+X”证书制度。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的复合能力目标,加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充分利用专业群内各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重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组建优秀专兼职教师队伍,实施基于岗位情境和工作导向的课程教学。其次,有计划地开展项目化、综合化实习实训。在校内外加强各专业岗位核心能力等专项化实习实训,通过顶岗实践等开展综合化实习,提升学生的复合能力。再其次,探索书证融通途径,有效落实“1+X”证书制度。要明确专业群“X”证书的名称和数量,有意识地在课程体系中融入证书相关知识,制定培训与考核计划,帮助学生获取职业等级证书。

二是产教融合,建立“政—行—校—企”四方联动协同育人机制。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是专业群建设的关键和难点,为充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应积极探索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与政府主管部门、行指委、相关企业等签署专业群人才培养协议,成立“协同培养”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并定期召开会议,协同制定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协同组建混编教学团队,开展教学、实训和实习活动,协同制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和专业评估机制,共同监督和评价育人结果。

三是对接岗位,构建“平台+模块+方向”课程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为实现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专业群建设中,应构建“基础能力培养的平台课程+核心能力培养的模块课程+复合能力培养的方向课程”的课程体系。平台类课程主要培养专业基础能力或通用能力,开设的课程为群内几个专业共享的基础课等;模块课程主要培养关键岗位的基本素质、核心能力、职业能力,依据专业分成不同模块,如群内有三个不同的专业,模块课程即三个专业最核心的课程;方向课程面向的是工作岗位群,培养岗位迁移能力,涉及的是群内几个专业有机整合各项实践能力的融通课程。三类课程逐层推进,有效落实“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人才培养要求。另外,为保证课程的有效性和适切性,还要制定相关保障课程实施的标准,可以融各专业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于课程标准,完善专业群内平台与模块课程标准,并聚集优势力量编制专业群方向课程标准。同时,依据专业需要研制实习实训相关质量标准和评价标准,如实训室建设标准、实训教材、师资培训手册等,还要紧紧抓住专业群建设契机,建设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及在线精品课程,真正做到通过专业群建设带动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提升。

四是课堂革命,纵深推进专业群教材和教法改革。在专业群教材建设上,一方面,实行教材分层规划管理制度,对接专业群所面对的岗位群需求,制定平台课程、模块课程、方向课程教材建设计划和任务。另一方面,健全三级教材选用制度,按照“院系申请—教材建设委员会审议—学校审批”的程序遴选教材,确保使用优秀教材。同时,建立三年大修订、每年小修订的教材动态更新调整机制,并与相关企业合作探索建立教材服务信息平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出版一批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等新形态教材。将各专业域教学优秀案例、前沿知识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材,与用人单位、合作企业、实践基地等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并探索开发“云教材、云课堂”,以满足专业群教学需要。在教法改革方面,要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联网+教学改革行动计划”。积极探索专业群内核心课程教师分工协作式模块化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广翻转课堂,同时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项目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完成各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五是专兼结合,打造国内一流的教学创新团队。首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专业群“双师型”团队的“高原高峰”。一方面,通过“内培外引”,实施“专业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等引进高层次人才或“柔性引进、聘请客座教授”等,优化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另一方面,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组建高素质“双师型”队伍。遴选知名行业大师、高技能人才组成“校企合作共同体”,形成“行业大师+高技能人才”领衔、“专业骨干+技术名人”主导、“青年教师+技术骨干”为主体的师资队伍格局,形成“固定岗”与“流动岗”结合、“双师”结构与“双师”能力兼优的国内一流教学创新团队。其次,完善制度,提升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水平。实施“专业教师兼任企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和“聘请高技术人才为客座教师”等,深化“双导师制”,提升团队的教学实践能力。同时,推行科研服务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团队的科研、服务创新能力,提高应用技术研发水平。建立师德考评制度,严格专兼职教师师德考评,力行师德规范。改革教师晋升和评价制度,破除“五唯”倾向,加大工作态度、教学能力评价权重,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将考核结果纳入职务晋升、职称评聘。

关键词:

相关文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相关资讯

02/21/2023

关于举办“2023 年升拓检测全国渠道合作伙伴答谢会”的 通知(第 2 号)

尊敬的渠道合作伙伴: 您已报名参加由四川升拓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2023 年升拓检测全国渠道合作伙伴答谢会”,特定于 2023 年 2 月 28 日在公司总部成都如期举办。 我们将与各位伙伴共同探讨数字化技术引领市场的新趋势,突破市场困境,拓展 市场业务,并进共赢。 升拓检测全体员工热忱欢迎您的到来,预祝您旅行愉快!   一、会议时间及地点: 时间:2023 年 2 月 28 日(13:00-14:00 签到及入场) 地点:中国成都,东方美豪丽致酒店锦江厅(成都武侯店)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科西四路 128 号智谷 C 区 3 号门 住宿:单间/标间:350 元/间(费用自理) 二、会议日程: 13:00-14:00   签到、入场、现场参观交流   14:00-14:10   开幕式  致辞人:吴佳晔 董事长   14:10-14:30   合影留念   14:30-15:00   演讲题目:拔节有声,不断进取的升拓检测   演讲人:王 伟 营销总监   15:00-15:40   演讲题目:数字化潮流下的智慧试验与检、监测系统 (STIMs)  演讲人:刘秀娟 总经理   15:40-16:00   茶歇   16:10-16:40  演讲题目: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检测设备体系,带来全新视角  演讲人:贺 东 北京分公司总经理   16:40-17:20  数字化设备、智能化与信息化系统体验   17:20-18:00  渠道合作模式解读与探讨  演讲人:刘秀娟 总经理   18:30-21:00  携手升拓,共筑未来主题晚会  主持人:王 刚 杨 俊   三、乘车线路: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乘坐地铁 10 号线(双流机场 1/2 航站楼站——华兴站, 途径 3 站),站内换乘地铁 9 号线(华兴站——武青南路站(D1 口),途径 2 站),转乘 1090 路或 248 路公交车(地铁武青南路站——武兴五路中站,途径 4 站)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乘坐地铁 18 号线(天府机场 1 号 2 号航站楼站——孵 化园站,途径 7 站),站内换乘地铁 9 号线(孵化园站——武青南路站(D1 口), 途径 6 站),转乘 1090 路或 248 路公交车(地铁武青南路站——武兴五路中站, 途径 4 站) 成都火车北站:乘坐地铁 1 号线(火车北站——省体育馆站,途径 7 站), 站内换乘地铁 3 号线(省体育馆站——武青南路站(D1 口),途径 7 站),转乘 1090 路或 248 路公交车(地铁武青南路站——武兴五路中站,途径 4 站) 成都火车东站:乘坐地铁 7 号线(成都东客站——太平园站,途径 9 站), 站内换乘地铁 3 号线(太平园站——武青南路站(D1 口),途径 3 站),转乘 1090 路或 248 路公交车(地铁武青南路站——武兴五路中站,途径 4 站) 成都火车南站:乘坐地铁 7 号线(火车南站——太平园站,途径 3 站),站 内换乘地铁 3 号线(太平园站——武青南路站(D1 口),途径 3 站),转乘 1090 路或 248 路公交车(地铁武青南路站——武兴五路中站,途径 4 站) 成都火车西站:乘坐 89 路公交车(清河二支路口站——西部智谷公交站, 途径 15 站)   四、联系方式 刘 工 Email: liuxm@scentralit.com 电话: 028-68611518 手机: 18328503451(微信同号) Q Q: 1223725548 廖 工 Email: liaoxx@scentralit.com 电话: 028-68611516 手机: 13008112958(微信同号) Q Q: 1062568230 传真: 028-68611530 官方网站:http://www.scentralit.com 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兴五路 355 号西部智谷 A 区 4 栋 7 楼 邮编: 610045   四川升拓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23 年 2 月 21 日
关于举办“2023 年升拓检测全国渠道合作伙伴答谢会”的 通知(第 2 号)
View Article

02/03/2023

关于举办“2023年升拓检测全国渠道合作伙伴答谢会”的 邀请函(第1号)

尊敬的渠道合作伙伴: 您好,我们每一步前行,都离不开诸位伙伴的鼎力支持,向大家致以真诚的感谢,也祝愿兔年吉祥,财源滚滚。   升拓检测栉风沐雨,砥砺前行19载,初心不改,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努力和大家共同推动行业技术和工程教育事业的发展。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数字化发展为导向,公司顺应“DX”(数字化变革)的浪潮,积极研发了工程智慧试验与检、监测系统(STIMs)。通过将室内试验、现场巡检、详检以及远程监测等业务的全方位数字化、可视化和智能化升级,大幅提高了效率和品质,有力推动了试验检测、质量及安全保障和运维养管行业的发展。   为了深入实践“共享、共谋、共赢”理念,我们将与大家共同探讨数字化技术引领市场新趋势,抓住机遇、突破市场困境,拓展新业务,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特定于2023年2月28日,在公司总部成都隆重召开“升拓检测全国渠道合作伙伴答谢会”。   我们诚邀您出席,共同开启全方位数字化飞跃发展的新时代。   一、会议时间及地点: 时间:2023年2月28日 地点:中国·成都(具体酒店地址,报名后统一发送二号邀请函)   二、会议主题: 携手升拓,共筑未来。   三、会议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四川升拓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四、会议内容: 1.拔节有声,不断进取的升拓检测 2.数字化潮流下的智慧试验与检、监测系统(STIMs) 3.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检测设备体系,带来全新视角 4.渠道合作模式解读与探讨     5.会场设有体验区,零距离感受数字化设备、智能化与信息化系统的魅力     6.晚宴设有精彩节目以及惊喜大奖,领略巴蜀韵味,感受升拓风采   五、会议费用: 1.就餐、资料及晚宴活动:由主办方统一安排,不收取任何费用 2.交通及住宿:费用自理   六、会议回执时间 您收到邀请函后,请于2023年2月20日之前填写会议回执,并采取E-mail或微信方式报名。 十、联系方式   刘  工     Email:liuxm@scentralit.com     电话:028-68611518 手机:18328503451(微信同号)     Q Q:1223725548          廖  工     Email:liaoxx@scentralit.com     电话:028-68611516 手机:13008112958(微信同号)     Q Q:1062568230 传真:028-68611530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兴五路355号西部智谷A区4栋7楼 邮编:610045     四川升拓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23年2月3日
关于举办“2023年升拓检测全国渠道合作伙伴答谢会”的 邀请函(第1号)
View Article

01/18/2023

发展是硬道理|升拓检测2022年度总结表彰大会圆满召开

岁末,我们回眸凝望,忙碌、充实、转变、提升诠释了升拓检测的2022岁首,我们翘首以盼未来有更多的期待。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公司团结带领全体职工发扬攻坚克难精神,努力克服疫情封控、高温限电等影响,稳定职工队伍与项目生产,取得平稳发展。2023年1月12日,以“升拓同心,大展宏兔”为主题的四川升拓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年会成功举行。董事长吴佳晔、总经理刘秀娟和各部门负责人及北京分公司、广州分公司、太原分公司、沈阳分公司、西安分公司、昆明分公司、山西分公司、宁波子公司,武汉、贵阳、郑州、南京等办事处及全体员工150余人参加此次大会,共同见证我们一同走过的2022年,迎接2023年新春的到来。2023年1月11日-12日,升拓检测各部门负责人述职环节,销售部、软件部、财务部、统筹部等9个部门、4个事业部、2个业务中心分别进行了2022年度工作述职,并对公司2023年发展提出了建议。随后,董事长吴佳晔以《回顾、反思与规划》作22年度工作报告及23年发展规划。吴董指出,公司的运营发展均以《产品服务》《 战略、管理及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为指导展开工作 。22年如同一面镜子,也照出了公司的一些不足,详细分析了在福利待遇、激励机制、公司架构、流程管理欠缺之处。从公司层面如何贯彻公司文化做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23年新目标、新计划。一是打好数字化升级的基础;培养出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二是规划北交所及科创版/创业版上市标准。要坚定发展的信心,强化部门横向管理机能;不断完善流程,为协作提供技术保障;管理与分配机制务必体现精诚协作精神;推行3+2战略,推动业务持续稳健增长。要围绕“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核心准则去开展各项工作。   在升拓,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为企业生产经营稳步运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高标准,严要求,克服困难,勇于进取,在推动企业发展上发挥了表率。公司董事吴佳晔、总经理刘秀娟为他们颁奖年度秀员工奖、忠诚员工奖、技术先进奖等。特别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以及身后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回首征程初心在,展望前路志更坚。新的一年,升拓检测将继续以本色不变得始终的初心,乘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心,昂首迈向新征程!
发展是硬道理|升拓检测2022年度总结表彰大会圆满召开
View Article

01/05/2023

责任与担当丨来自交通运输部职业资格中心的感谢信

近日,四川升拓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收到来自交通运输部职业资格中心的感谢信,信中对我公司在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十三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国家一类大赛)筹备及举办期间高度的政治站位和责任担当,周密安排、精心组织,高效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各项工作表达了衷心的感谢。这封527字的感谢信,也折射出升拓人的奋进精神与担当本色。 四川升拓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第十三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公路养护工职业技能大赛技术支持单位,为更好地服务国家行业技能大赛,做好赛事支撑工作,决赛前受邀为全国10余个省市的选拔赛(预赛)做技术支持和执裁工作,借助于省市选拔赛平台,为决赛提供技术支持积攒了丰富的经验。助力参加大赛(决赛)选手做足充分准备,为各参赛队伍赛出“匠人”水平,赛出“匠心”风采,提供了有力保障。大赛期间与主办单位保持密切沟通,明确建设目标。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不断加大资源投入,创新开发理念,狠抓质量管理。保持高度的企业服务意识、大局意识,高效地保障了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顺利进行。同时,荣获第十三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贡献单位殊荣。 四川升拓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致力土建类工程无损检测、远程监测、智慧工地与智慧养管领域的交通新时代大国工匠技能人才培养与选拔,引领智慧培训在行业内的发展,让技能人才“发光”,为技能强国添彩,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责任与担当丨来自交通运输部职业资格中心的感谢信
View Article

11/29/2022

荣列百强企业-升拓检测创新发展能力再获省级认定

近日,四川省企业管理协会、四川省企业联合会、四川省企业家协会、四川经济日报社联合组织开展“2022年四川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能力100强”认定工作。通过企业自主申报、系统评分、专家评审等程序,最终在全省范围内评选出100家四川技术创新发展能力企业,并经网上公示。四川升拓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建工建材领域检测服务业上市企业,多项智能设备达到行业一流,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荣列“2022年四川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能力100强”名单。   据了解,“四川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能力100强”系列榜单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省级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能力百强榜单,历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获得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肯定和支持。   四川升拓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牢记创新要务,持续优化平台、人才、设备、项目等要素,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发展动力。公司在无损检测行业内研发独创技术覆盖近10个领域,开发检测及监测产品体系20余套,所研发技术均属国内独有,部分技术国际领先,打破我国在工程无损检测领域依赖国外的技术封锁,实现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可控性,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此次公司成功认定为“四川企业技术创新100强”不仅体现了主办、审核单位及业界对公司的认可与肯定,也充分证明了公司在产品影响力、技术创新性、社会贡献度等多个维度的竞争力,更彰显公司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所表现出来的稳健发展态势和卓越竞争实力。   四川升拓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始终坚持科技研发与产品创新,将继续鼓励技术人员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提高公司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创造出技术先进、质量可靠、前景广阔的新产品,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荣列百强企业-升拓检测创新发展能力再获省级认定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