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支持国家级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四川省
企业技术中心
“双软企业”
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提质培优背景下专业群怎么建

  • 分类:新闻资讯
  • 作者:刘曲
  • 来源:《中国教育报》
  • 发布时间:2021-12-09 18:49
  • 访问量:

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把发展专科高职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而扎实推进中国特色专科高职学校高质量发展,重要举措之一就是以建设省域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为抓手。因此,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服务产业需求,科学规划专业布局,创新专业建设模式,合理组建专业群,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以专业群建设带动办学实力和水平提升,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举措,也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个思路组建专业群 第一,发挥优势,科学组建专业群。各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办学优势与特色,根据提质培优的内在要求及专业间的内在关联和逻辑,主动对接产业,找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映射关系,科学合理选择组群专业。要发挥学校龙头专业、示范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把其作为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并有计划地将单个专业优势拓展迁移到其他专业。在确定了核心专业后,要找到其他组群专业与核心专业的关联性,一方面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师、实践教学基地等是否具有相似性或共享性入手,进行合理分析;另一方面,从就业的相关度着手进行分析,如学前教育和早期教育专业,其就业对象均为低年龄段儿童,很多幼儿园设置了早教机构,需要既懂早教又懂幼教的教师,这两个专业就业相关度高,组群较为合适。 第二,顶层设计,整体统筹各项资源。专业群建设要始终站在“群”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将着力点放在整合现有专业、形成集群式专业结构上来,所有的建设内容都要围绕“集群”概念,不能以群内单个专业的发展作为专业群发展的指标。要理顺群内各专业之间的关系,有机设计、协调推进、放大集群优势,达到更高水平的建设目标。专业群在组建时,要始终明确,其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才培养的成效,即学生的专业成长,需要在以往培养的基础上再增值赋能,着力打通各个专业间的壁垒,集中优势资源,将学生最终培养成集几个专业核心能力于一身的综合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一人才能够实现在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就业岗位之间灵活迁移,满足社会某个领域人才的多样化、全面化需求。 第三,团队保障,确保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专业群的建设要整合校内外优秀师资力量,配备高水平带头人和教科研创新团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团队全面探索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的建设、教材和教法的改革等,最终培养大批满足产业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产出一批省级或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同时,还要积极探索专业群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成立由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四方共同组成的专业群建设委员会,跟踪行业技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动态调整课程与教学,提高专业群与产业所需岗位群的契合度,保持专业群可持续发展。   五个路径建好专业群 一是聚焦能力,实施“1+X”证书制度。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的复合能力目标,加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充分利用专业群内各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重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组建优秀专兼职教师队伍,实施基于岗位情境和工作导向的课程教学。其次,有计划地开展项目化、综合化实习实训。在校内外加强各专业岗位核心能力等专项化实习实训,通过顶岗实践等开展综合化实习,提升学生的复合能力。再其次,探索书证融通途径,有效落实“1+X”证书制度。要明确专业群“X”证书的名称和数量,有意识地在课程体系中融入证书相关知识,制定培训与考核计划,帮助学生获取职业等级证书。 二是产教融合,建立“政—行—校—企”四方联动协同育人机制。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是专业群建设的关键和难点,为充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应积极探索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与政府主管部门、行指委、相关企业等签署专业群人才培养协议,成立“协同培养”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并定期召开会议,协同制定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协同组建混编教学团队,开展教学、实训和实习活动,协同制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和专业评估机制,共同监督和评价育人结果。 三是对接岗位,构建“平台+模块+方向”课程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为实现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专业群建设中,应构建“基础能力培养的平台课程+核心能力培养的模块课程+复合能力培养的方向课程”的课程体系。平台类课程主要培养专业基础能力或通用能力,开设的课程为群内几个专业共享的基础课等;模块课程主要培养关键岗位的基本素质、核心能力、职业能力,依据专业分成不同模块,如群内有三个不同的专业,模块课程即三个专业最核心的课程;方向课程面向的是工作岗位群,培养岗位迁移能力,涉及的是群内几个专业有机整合各项实践能力的融通课程。三类课程逐层推进,有效落实“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人才培养要求。另外,为保证课程的有效性和适切性,还要制定相关保障课程实施的标准,可以融各专业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于课程标准,完善专业群内平台与模块课程标准,并聚集优势力量编制专业群方向课程标准。同时,依据专业需要研制实习实训相关质量标准和评价标准,如实训室建设标准、实训教材、师资培训手册等,还要紧紧抓住专业群建设契机,建设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及在线精品课程,真正做到通过专业群建设带动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提升。 四是课堂革命,纵深推进专业群教材和教法改革。在专业群教材建设上,一方面,实行教材分层规划管理制度,对接专业群所面对的岗位群需求,制定平台课程、模块课程、方向课程教材建设计划和任务。另一方面,健全三级教材选用制度,按照“院系申请—教材建设委员会审议—学校审批”的程序遴选教材,确保使用优秀教材。同时,建立三年大修订、每年小修订的教材动态更新调整机制,并与相关企业合作探索建立教材服务信息平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出版一批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等新形态教材。将各专业域教学优秀案例、前沿知识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材,与用人单位、合作企业、实践基地等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并探索开发“云教材、云课堂”,以满足专业群教学需要。在教法改革方面,要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联网+教学改革行动计划”。积极探索专业群内核心课程教师分工协作式模块化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广翻转课堂,同时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项目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完成各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五是专兼结合,打造国内一流的教学创新团队。首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专业群“双师型”团队的“高原高峰”。一方面,通过“内培外引”,实施“专业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等引进高层次人才或“柔性引进、聘请客座教授”等,优化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另一方面,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组建高素质“双师型”队伍。遴选知名行业大师、高技能人才组成“校企合作共同体”,形成“行业大师+高技能人才”领衔、“专业骨干+技术名人”主导、“青年教师+技术骨干”为主体的师资队伍格局,形成“固定岗”与“流动岗”结合、“双师”结构与“双师”能力兼优的国内一流教学创新团队。其次,完善制度,提升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水平。实施“专业教师兼任企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和“聘请高技术人才为客座教师”等,深化“双导师制”,提升团队的教学实践能力。同时,推行科研服务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团队的科研、服务创新能力,提高应用技术研发水平。建立师德考评制度,严格专兼职教师师德考评,力行师德规范。改革教师晋升和评价制度,破除“五唯”倾向,加大工作态度、教学能力评价权重,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将考核结果纳入职务晋升、职称评聘。

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把发展专科高职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而扎实推进中国特色专科高职学校高质量发展,重要举措之一就是以建设省域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为抓手。因此,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服务产业需求,科学规划专业布局,创新专业建设模式,合理组建专业群,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以专业群建设带动办学实力和水平提升,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举措,也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个思路组建专业群

第一,发挥优势,科学组建专业群。各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办学优势与特色,根据提质培优的内在要求及专业间的内在关联和逻辑,主动对接产业,找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映射关系,科学合理选择组群专业。要发挥学校龙头专业、示范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把其作为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并有计划地将单个专业优势拓展迁移到其他专业。在确定了核心专业后,要找到其他组群专业与核心专业的关联性,一方面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师、实践教学基地等是否具有相似性或共享性入手,进行合理分析;另一方面,从就业的相关度着手进行分析,如学前教育和早期教育专业,其就业对象均为低年龄段儿童,很多幼儿园设置了早教机构,需要既懂早教又懂幼教的教师,这两个专业就业相关度高,组群较为合适。

第二,顶层设计,整体统筹各项资源。专业群建设要始终站在“群”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将着力点放在整合现有专业、形成集群式专业结构上来,所有的建设内容都要围绕“集群”概念,不能以群内单个专业的发展作为专业群发展的指标。要理顺群内各专业之间的关系,有机设计、协调推进、放大集群优势,达到更高水平的建设目标。专业群在组建时,要始终明确,其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才培养的成效,即学生的专业成长,需要在以往培养的基础上再增值赋能,着力打通各个专业间的壁垒,集中优势资源,将学生最终培养成集几个专业核心能力于一身的综合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一人才能够实现在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就业岗位之间灵活迁移,满足社会某个领域人才的多样化、全面化需求。

第三,团队保障,确保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专业群的建设要整合校内外优秀师资力量,配备高水平带头人和教科研创新团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团队全面探索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的建设、教材和教法的改革等,最终培养大批满足产业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产出一批省级或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同时,还要积极探索专业群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成立由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四方共同组成的专业群建设委员会,跟踪行业技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动态调整课程与教学,提高专业群与产业所需岗位群的契合度,保持专业群可持续发展。

 

五个路径建好专业群

一是聚焦能力,实施“1+X”证书制度。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的复合能力目标,加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充分利用专业群内各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重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组建优秀专兼职教师队伍,实施基于岗位情境和工作导向的课程教学。其次,有计划地开展项目化、综合化实习实训。在校内外加强各专业岗位核心能力等专项化实习实训,通过顶岗实践等开展综合化实习,提升学生的复合能力。再其次,探索书证融通途径,有效落实“1+X”证书制度。要明确专业群“X”证书的名称和数量,有意识地在课程体系中融入证书相关知识,制定培训与考核计划,帮助学生获取职业等级证书。

二是产教融合,建立“政—行—校—企”四方联动协同育人机制。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是专业群建设的关键和难点,为充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应积极探索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与政府主管部门、行指委、相关企业等签署专业群人才培养协议,成立“协同培养”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并定期召开会议,协同制定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协同组建混编教学团队,开展教学、实训和实习活动,协同制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和专业评估机制,共同监督和评价育人结果。

三是对接岗位,构建“平台+模块+方向”课程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为实现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专业群建设中,应构建“基础能力培养的平台课程+核心能力培养的模块课程+复合能力培养的方向课程”的课程体系。平台类课程主要培养专业基础能力或通用能力,开设的课程为群内几个专业共享的基础课等;模块课程主要培养关键岗位的基本素质、核心能力、职业能力,依据专业分成不同模块,如群内有三个不同的专业,模块课程即三个专业最核心的课程;方向课程面向的是工作岗位群,培养岗位迁移能力,涉及的是群内几个专业有机整合各项实践能力的融通课程。三类课程逐层推进,有效落实“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人才培养要求。另外,为保证课程的有效性和适切性,还要制定相关保障课程实施的标准,可以融各专业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于课程标准,完善专业群内平台与模块课程标准,并聚集优势力量编制专业群方向课程标准。同时,依据专业需要研制实习实训相关质量标准和评价标准,如实训室建设标准、实训教材、师资培训手册等,还要紧紧抓住专业群建设契机,建设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及在线精品课程,真正做到通过专业群建设带动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提升。

四是课堂革命,纵深推进专业群教材和教法改革。在专业群教材建设上,一方面,实行教材分层规划管理制度,对接专业群所面对的岗位群需求,制定平台课程、模块课程、方向课程教材建设计划和任务。另一方面,健全三级教材选用制度,按照“院系申请—教材建设委员会审议—学校审批”的程序遴选教材,确保使用优秀教材。同时,建立三年大修订、每年小修订的教材动态更新调整机制,并与相关企业合作探索建立教材服务信息平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出版一批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等新形态教材。将各专业域教学优秀案例、前沿知识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材,与用人单位、合作企业、实践基地等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并探索开发“云教材、云课堂”,以满足专业群教学需要。在教法改革方面,要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联网+教学改革行动计划”。积极探索专业群内核心课程教师分工协作式模块化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广翻转课堂,同时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项目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完成各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五是专兼结合,打造国内一流的教学创新团队。首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专业群“双师型”团队的“高原高峰”。一方面,通过“内培外引”,实施“专业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等引进高层次人才或“柔性引进、聘请客座教授”等,优化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另一方面,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组建高素质“双师型”队伍。遴选知名行业大师、高技能人才组成“校企合作共同体”,形成“行业大师+高技能人才”领衔、“专业骨干+技术名人”主导、“青年教师+技术骨干”为主体的师资队伍格局,形成“固定岗”与“流动岗”结合、“双师”结构与“双师”能力兼优的国内一流教学创新团队。其次,完善制度,提升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水平。实施“专业教师兼任企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和“聘请高技术人才为客座教师”等,深化“双导师制”,提升团队的教学实践能力。同时,推行科研服务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团队的科研、服务创新能力,提高应用技术研发水平。建立师德考评制度,严格专兼职教师师德考评,力行师德规范。改革教师晋升和评价制度,破除“五唯”倾向,加大工作态度、教学能力评价权重,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将考核结果纳入职务晋升、职称评聘。

关键词:

相关文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相关资讯

01/05/2024

检测手记 | 在桂地风光里守护隧道安全质量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地形地貌自古就是交通工程建设绕不开的话题, 桂东南丘陵地区多山的地理特征使隧道成为这里铁路上最常见的工程建筑物,其质量安全因此备受重视。此起彼伏的低山层层叠叠,云雾在群山间缭绕流转,星星点点的村落散落在山脚,河流和铁路向远方蜿蜒,绘就的山水画慢慢在眼前浮现。我们将在这画里对隧道的冷缝进行检测甄别,守护隧道安全质量。   什么是冷缝? 冷缝是隧道二衬浇筑中常见的施工问题,即隧道衬砌施工过程由于两次浇筑间隔时间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现场未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就进行后续混凝土施作,导致先后浇筑混凝土之间出现的弱结合面,表现为分层色差、软弱层、缝隙、月牙形闭合裂纹等。 隧道深邃且昏暗,光线在身后慢慢消散,我们在一处检测点停住了脚步,对铁路工务部门人工排查的疑似冷缝进行进一步检测,以区分为冷缝或非冷缝。通过登高设备,我们来到隧道顶部位置,连接线缆、开启设备、放置传感器支架、挥动敲击锤、采集数据......设备发出运转的低鸣声,敲击声在深邃的隧道里回荡,传感器捕捉着这些信息,通过无线传输到电脑,数据在屏幕上不断闪烁。一条条数据就这样产生,然后被上传、分析、保存,直到我们彻底看清这条冷缝的“面目”。 整个检测操作流程对我们来说已是得心应手,由于此次任务将对所有冷缝进行检测甄别,工作时间相对集中,要求设备具备很强的稳定性,我们携带的是由升拓检测自主研发的混凝土强度及冷缝检测仪,这款设备内置充电电池,满电量可供工作时间大于6小时,在无数次检测中都表现优异,发挥稳定,一如往常。   冷缝有什么危害? 混凝土裂缝型冷缝会破坏混凝土结构的完整性,导致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受到影响,因提供渗透和漏水的路径,引发钢筋锈蚀,以及可能导致混凝土的耐久性降低、美观和功能受损、维护成本增加等问题。除了裂缝型冷缝,此外剪切面冷缝、接缝冷缝、伸缩缝冷缝、施工缝冷缝、设备安装缝冷缝等冷缝类型也可能会带来强度和稳定性受损、渗水、腐蚀等问题。 冷缝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设备的检测精度直接关系着对冷缝的甄别。混凝土强度及冷缝检测仪基于弹性波理论,并创造性地以动弹性模量为中介,采用Sigmoid曲线回归抗压强度,推算结果稳定,具有很高的检测精度,一旁的同事说:"有没有问题,一测就知道" 。 就具体检测原理来讲,这款设备是采用了冲击弹性波作为检测媒介,由于冷缝的存在,当冲击弹性波在穿过冷缝时,会导致冲击弹性波的能量及速度发生变化。因此,分别采集冲击弹性波跨缝和不跨缝的信号,并将其对比,就可判断冷缝对二衬混凝土的影响大小。   "数字化发展让我们的工作更方便" 我和同事配合默契,对冷缝逐条进行检测。得益于这款仪器的可靠性和操作的灵活性,整个检测流程进行得非常顺利。而采集的数据,则被高效地存储和管理。我们可以将数据直接上传到由升拓检测自主开发的智慧试验与检测综合系统(STIMs),在这个系统平台上对数据进行存储、分析、管理、交互,实现了一体化的管理。数字化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检测效率,让我们的工作更方便,一线检测人对这一变化应该感受很深。   一天的工作结束后,我们从隧道中走出,远处的光线逐渐明亮。桂地的美丽风景再次展现在眼前,而我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进行着看似平凡却充满使命感的工作。每一次的敲击,不仅是为了对建筑工程隐患说“不”,更是为了筑起无数人生命安全的坚实防线。这是我们的故事,一段关于探索和守护的故事。    
检测手记 | 在桂地风光里守护隧道安全质量
View Article

11/04/2023

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程(桥梁)质量检测大赛圆满落幕!

11月13日,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程(桥梁)质量检测大赛在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顺利进行,来自东盟及“一带一路”国家职业院校及来华留学的选手们汇聚一堂,进行桥梁质量检测的职业技能比拼。升拓检测作为大赛支持单位,为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和钢筋间距检测比赛提供了技术、设备等系列支持,全面保障了比赛圆满举办!此次大赛是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职业教育合作领域的一项重要赛事,由中国 - 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处、贵州省教育厅主办,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承办。 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是中国与东盟国家最具代表性的政府间教育合作平台,为中国与东盟开展以教育为主、涵盖人文诸多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比赛以团体赛方式进行,分为理论竞赛和实操竞赛,包括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和钢筋间距检测和声波透射法检测桩身完整性两个赛项。 在实操比赛现场,选手们沉着冷静,操作有序得当,相互之间配合默契,展现出优异的职业技能水平。奖项设置单项奖和团体奖,最终在紧张角逐后决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升拓检测作为教育部“1+X路桥工程无损检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评价组织,长期与各高等院校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合作,助力高校进行职业教育数字化改革,在职业教育培训、产教融合发展方面有着完善的综合服务方案。下一步,升拓检测将继续开拓创新,与各高等院校深化交流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作出更大努力。  
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程(桥梁)质量检测大赛圆满落幕!
View Article

09/27/2023

喜报 | 升拓检测独家冠名支持第十四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桥隧工(职工组)职业技能大赛

9月26日,交通运输部职业资格中心发布了关于第十四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支持单位遴选结果的公示,四川升拓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被遴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桥隧工(职工组)职业技能大赛独家冠名支持单位,将全程为赛事提供设备、技术等相关支持,保障大赛圆满完成。   第十四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桥隧工(职工组)职业技能大赛作为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共同举办的国家一类赛事活动,在交通运输行业属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泛的全国性赛事。   升拓检测在往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有关赛事中,为裁判、技术支持、后勤保障等提供了重要支持,并荣获了“贡献单位”称号。积累了丰富的大赛支持经验,具备完善的保障服务能力。本次被遴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桥隧工(职工组)职业技能大赛独家冠名支持单位,体现了大赛举办单位对升拓检测的支持和信任。升拓检测长期致力于践行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土建类专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区域协同创新中心、大师工作室、行业技能大赛、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已与数百家本科、中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落地多项教科研项目。   此次大赛,升拓检测将按照相关要求,用心服务,全力支持赛事,为大赛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技能操作提供坚实保障,助力各位选手赛出风采,确保大赛圆满收官。
喜报 | 升拓检测独家冠名支持第十四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桥隧工(职工组)职业技能大赛
View Article